About
這是一段由恨生愛的故事……
我生長在那個從國一才開始學KK音標的年代 ,國小的時候完全沒有學過英文,也很少接觸,對英文沒有討厭也沒有喜歡。記得國小的時候,最熱門的電影就是鐵達尼號,不僅蘿絲與傑克的海報遍佈大街小巷,甚至那時候穿上印有他們圖案的T-shirt都覺得走在時代尖端。鐵達尼號的主題曲 My Heart Will Go On 也因此爆紅,不管到哪裡都能聽到這首歌。而當時的我(大概小五小六吧)也愛上了這首歌的澎拜。那年代剛流行CD隨身聽,我時常戴上耳機在同學面前唱歌,唱完之後我問同學:「你們猜我剛唱什麼歌?」他們都說猜不出來,後來我才發現,原來我戴著耳機唱歌,以為歌手的聲音就是我自己的聲音,一度以為自己唱歌很好聽!所以那時候我想,我就跟著唱吧,戴上耳機跟席琳狄翁唱就好了,有什麼難的。想不到,我完全只能咿咿啊啊,像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,唱得最好的就是on and on了,因為就ㄤ嗯ㄤ嘛!這是我第一次對英文有興趣,也是第一次覺得有點挫敗。
鐵達尼號熱潮過了之後,我也就忘了英文這回事,直到我上了國中。國一的英文課還算簡單,雖然我直到國三仍不會KK音標,但我記得我還非常努力地「硬背」單字。比如說businessman這個字,那時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唸,所以也沒辦法在下邊標記「鼻屎你失眠」來幫助我記憶,我就是一直唸「b-u-s-i-n-e-s-s-m-a-n」直到我記住它怎麼拼,剛開始這種方法還行,除了考KK音標時常常被打,第一、第二次的段考還能考個八十分。國中的時候老師是可以體罰的,在這種土法煉鋼的背單字方法逐漸讓我感到挫敗之後,我被老師打的次數越來越多,每打一次,英文就在我心裡面扣一分,我就這樣慢慢地放棄學習英文。那時候我總想:「反正我一輩子也不會用到英文吧,國文好就好了!」
所以到了升國三那年(應該都14、15歲了),我的英文程度仍停在只會ABC,連發音都發不出來(還是咿咿啊啊),學校老師可能也想:「都快國三了應該沒救了!」這年的暑假,我媽媽非常擔心,於是幫我請了人生第一個家教。我都和英文「積怨」這麼久了,想當然我很抗拒再去學英文這件事情,但在親情壓力之下我還是開始上課了。
很奇妙地,在兩個月之後,我的英文從倒數變成前三名,我開始在意我的英文成績,也開始在班上回答英文老師的問題,考第一次基測的時候,還因為每一題寫完都謹慎地檢查,所以沒把考卷寫完。英文開始讓我有成就感,我變得喜歡上英文家教,雖然對學校老師教的英文仍是興趣缺缺,但已經不再排斥了。
高中的時候我每次英文考試都是班上第一名,學測指考也都是全國前3%,我有了一些語感,也能應付考試,但是我仍不太會發音,當時的我想著:「反正不太會講也沒關係,考試考好就好了。」
大學的時候我開始半工半讀,在補習班當助教。補習班雖說是全美語教學,但要連發音都不會的學生直接開口說英文念課文實在很強人所難,於是我問主任(也就是在國中把我英文救起來的英文家教),能不能讓我開一個補救班,讓他們至少看到大部分單字能夠自然地唸出來。我不知道我哪來的膽子提出要開這個班,我明明自己也不太會發音,甚至有時候沒辦法流利地講完一個句子,於是我硬著頭皮上網查有沒有推薦的教材,可是偏偏查到的教材都是連我自己都不會想看下去的,於是我開始自己編輯講義,設計課程,在教學時將課程設計得更加完善。原本我擔心這樣的課程可能只適合中小學生,但在學生群逐漸擴大到成人之後,我發現我設計的圖像記憶法更適合大人。對英文感到挫敗的大人可能比中小學生更沒有時間複習,因此若要他們死背發音規則,常常他們會感到更挫敗,想著:「我都踏出第一步學英文了,怎麼還是學不好。」就又放棄了。而我設計的圖像記憶課程能讓大人在入門的時候有成就感,成就感會產生動力,在之後學習英文的路上就會更加持之以恆。
就這樣過了十年,教過許多學生之後,我仍發現有許多學生對英文感到挫敗,因此我希望透過Just Eng Time助英台英文教學網告訴那些想要放棄英文的學生:”It’s just English time. No big deal!”「這只是英文時間而已,沒什麼大不了的!」
馬上報名12小時自然發音課程